未來的社會學者在研究近幾年的離婚率時,恐怕很難從感情因素入手,因為太多的離婚隻和買房資格有關。20年樓市,調控政策不斷,每項政策出臺都能遇到市場的博弈,可沒有哪項政策像“限購令”這樣,讓連綿不斷的傢庭用結婚證去破解。 2011年2月16日北京市建委提出調控北京樓市的食品15條措施,簡稱“京十五條”。如今北京住房限購令發佈已有四年,《廣廈時代》整理這四年來有關限購令事記,一探限購令的“前世今生”,瞭望它的未來。 2011年 為瞭抑制過熱的房地產市場,限購令應運而生 北京限購令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廣廈時代》就這一問題采訪瞭北京房地產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志,陳志這樣解釋限購令的出臺背景: “說起限購令的產生背景,食品我們還需要回到2008年,伴隨著四萬億資金入市,中國房地產從一個慢速的發展過程、經歷,2009年、2010年而進入到一個極衛生度供給、極度供熱的快速發展階段。大規模大面積的改變城市面貌、拆舊建新等等舉措,使得我們每一名個體都在其中成為受益者或受害者。在住宅市場,過度的投資、投機行為以及大量人口流入北京,使得北京房價快速攀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使房價和收入分配關系相匹配,將投資性、投機性的需求擠出,便成為瞭政府的調控目標。為瞭抑制過熱的房地產市場,抑制過多的投資、投機行為,限購令應運而生。” 2012年 過熱過快的房地產市場得到有效抑制 限購令的出臺使得中國房地產市場供給過度的投資、投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瞭有效的抑制。 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在2012年發佈的數據顯示,在當年北京新建住宅成交金額前100項目中,同比之前一年的成交額,下調幅度達到瞭402億元,將近41.3%。由此可見,限購令的實施基本實現瞭抑制房安全地產發展過快過熱的短期目標。另一方面,任何一項制度或政策的實施都會存在一定副作用。 陳志表示,“房地產市場作為民生、社會、乃至經濟的交匯點,其政治用意還是社會穩定和民生訴求,但我們仍不能忽視市場的作用。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北京的房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出現瞭上漲。對於一些傢庭來說,由於被限購同時自身收入的上漲水平並沒有跟上房價的上漲速度而被市場所拋離,雖然這種問題的出現不完全是房價快速上漲單因素所帶來的,但也是我們應當正視的問題。” 2014年 住建委強調限購令不會松綁,更不會取消 2014年10月,北京限購令被傳決策層正在商討限購令“松綁”事宜,再次將限購令拉回人們的視線。事後北京市住建委迅速辟謠稱:北京作為特大型城市,從首都功能定位和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房地產限購政策現階段仍將繼續執行。 那麼北京限購令是否會被取消呢?陳志告訴《廣廈時代》:“這個答食品案顯然是不會的。首先,限購令的取消是對已經進入鎖定人群的一種不公平;其次,限購令已經成為瞭北京市人口管控的一個重要手段,限購政策逐漸轉換為城市功能或城市人口的具體安全舉措,而不僅作為抑制房價的工具,它承載更多的是一種社會功能。” 明年 北京施行限購政策第五年,需求補充逐漸平穩 明年是北京實施限購政策第五年,伴隨著部分置業者繳滿五年社保,北京樓市是否會受到影響? 陳志這樣解釋,“隨著部分置業者繳滿五年社保,將會釋放一定量的需求入市,並且在之後的每年都會有一定的市場需求補充,在限購的條件下,我們的市場補充也會逐漸平穩。這種需求釋放,對於北京的樓市會有一定推動,但我們仍要意識到一部分人由於收入增長相對緩慢,雖然具有購房資格但仍不能成為&lsqu安全o;有效需求’。高房價對於部分具備購房資格的置業者造成瞭擠出,但好在我們還有另外一項政府的救濟制度——自住型商品房。從民生的角度來看,這種自住房填補瞭由於房價增長過快而帶來的收入和房價距離拉大的矛盾,使得部分置業者得以實現自己的住房夢。” 如今,當我們再談及北京限購政策時,它不再僅僅是作為抑制房價過熱的一種工具。在北京限購令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以業定產”的社會調控手段,這也使得我們對限購類政策的認識更進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