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國務院昨天(26號)對外公佈《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交通、能源、社會事業等多個領域,促進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 日前,國傢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提出,要在公共服食品務、資源環境、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經濟社會發展等環節,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並推出瞭糧食水利、交通、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工程等七個重大工程包,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入場。 如果說重大工程包解決的是“投什麼”,《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則著力在“誰來投”和“怎麼投”的問題上給出答案。國傢發改委投資司巡視員歐鴻表示,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是此次推進國傢重大工程的一個重要特點。 歐鴻:在重大工程中,有的經濟效益比較低、社會資本的積極性不高,有的壟斷性比較強、社會資本想投而投不瞭。因此,要讓社會資本在推進重大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就大力創新重點領域的投融資機制,來調動社會資本的積極性。 那麼社會資本的積極性該如何調動?保障合理收益恐怕是其中的關鍵。為此,《指導意見》創新性提出,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發揮價格杠桿在其中作用。 歐鴻:比如,《指導意見》提出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實行自主定價。又比如,進一步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2015年實現存量氣和增量氣價格並軌,逐步放開非居民用天然氣氣源價格。 近期有關投資促進的政策接連出臺;而另一方面,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密集得到批復,也使得有觀點擔憂,經濟增長又要重回投資主導的模式當中。對此,國傢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表示:我們現在加快重大工程建設,出發點是從增量的角度來補短板,加強薄弱環節建設。這跟我們經濟結構調整的大方安全向是不矛盾的。 |